人多大夫少,醫改不好“搞”

馬大夫遊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系列(5)

人多大夫少,醫改不好“搞”

各位全科醫生朋友:

大家好!

在2015年中國慢病管理大會上,我在發言時,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對中國醫改的看法。中心思想是:人多大夫少,醫改不好搞。下面我就結合在英國走馬觀花的觀察結果說說自己的觀點。

人多大夫少相當嚴重

馬大夫查到的比較靠譜的數據是“2011年我國執業(助理)醫師為246.6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為1.82人”(數據來源: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報》)。從数字上看,中國的醫生占人群總體數量比例處於世界的中等水平左右。

但是考慮到助理醫師尚難獨立完成醫療工作,按照資料显示中國執業醫師為202萬人,那麼每千人口執業醫師約為1.5人。這個數據就處於世界的中等偏下水平了。

要是再考慮到部分執業醫師同時擔任各級醫療機構的領導,其為患者服務的時間一般是不能保證的。雖然當領導的比例很少,但我們必須考慮這一因素,因為在“學而優則仕”文化的指引下,當領導的醫生絕大多數是最優秀的。

綜上,中國(病)人多大夫少的情況相當嚴重。

需要耐心的解決之道

解決“人多大夫少”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合格醫生的數量,但這需要全體人民的耐心等待。

醫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以能夠獨立開展醫學服務的最低標準來看:5年制的本科訓練,加上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再加上至少兩年的獨立的臨床實踐,剛剛可以基本滿足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要求。如果要訓練外科或者介入科等操作性的治療技術,其培養周期至少還要增加5年左右,10~15年,患者等不起。

也許有人會想能不能夠從其他國家吸引更多的醫生來中國行醫呢?這也是絕對不現實的。即便是英美等國家醫生仍然是不足的。此外,西方國家醫生的收入比當地人收入多若干倍,中國醫生的收入水平很難吸引他們來中國執業。

就局部來說,可以採用吸引外地人才的方法解決本地醫生較少的問題。但是往往是發達地區擁有更好的收入和學習機會,所以能夠從欠發達地區吸引來更多的醫生執業。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各級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利用較高的工資、較多的學習機會,甚至是北京市戶口,從東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吸引來大批醫生到北京執業。後果是轉移了上述地區的優質醫生資源,導致那裡的醫生水平下降。從而導致更多的患者不得已千里奔波到北京來接受治療。這就是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資源抽取,導致周邊城市發展緩慢在醫學界也有體現。

不得已而為之的解決之道

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解決患者多大夫少的辦法。其實提高工作效率本身是不可取但不得不取的方式。因為每3~5分鐘看一個患者,是無法進行全面的診斷和治療,更談不上醫患之間有充分的溝通意見以形成醫患共同決策。英國的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有一個目標,就是讓這些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判斷患者的病情並給予適當的治療。他們的老師跟我說,不經過嚴格的訓練很難在10~15分鐘之內完成一次患者滿意的診療。

這種提高效率是一個不得已的選擇,各個方面對此都極不滿意。患者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就算是聖人也不會滿意的。要是有人認為醫生喜歡3分鐘看一個患者,那完全是“扯”。我認識一個醫學博士,每天不得不看120個患者,只能保證沒有重大誤診,回家后自己都“肝顫”,擔心患者會出問題。以馬大夫個人體會一個醫生每天最多看40個患者,若真如此,要想預約門診得等1個月以後再說。醫療保險會對此滿意嗎?3分鐘萬難完成診療,那麼為了不出偏差醫生就會傾向於依賴輔助檢查,也會傾向於使用更多的藥物以保證療效。

發展專科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

去年9月我在這個專欄發表了一篇文章《在中國,不發展專科會使“看病更難”》,中心思想是:專科化是醫學發展和進步的一種表現,專門的醫生解決專門的問題,速度快、質量好。但是不知道諸位讀者是否注意到我的另一句話“如果沒有完善全科醫療體系的話,則是一場災難。”今天我再明確表達一下自己的想法:沒有全科醫學做基礎,不能在基層解決一部分問題,讓患者自己在越分越細的專科中尋找正確的醫師,會導致更多的看病難。

預告

下一期我會結合英國學習期間的感受,介紹一下討論式教學發的好處。先劇透一下,這種方法重在提升學員回到工作崗位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祝好!我的朋友們!

全科醫師馬岩

2015年7月21日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xywy.com/

【其他文章推薦】

笑齦矯正,更多照片案例

※Qrious奇瑞斯-兒童機能保健專家

隱適美前後矯正對照圖

※床事不給力? 穩定有效的外科手術進行早洩治療,讓你重振男性雄風!

※把握兒童牙齒矯正6-12歲成長期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資料

台北植牙諮詢中心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