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桿菌素 Q&A

倍提音波拉皮費用 水微晶 飛梭除凹洞

肉毒桿菌素 Q&A

肉毒桿菌素的作用為何?
肉毒桿菌注射主要針對動態性的皺紋,如果你的皺眉紋是因肌肉縮收所產生就可以利用這種方法除皺,同時預防日後產生定型下來的皺紋,而費用需視部位及劑量而定。
肉毒桿菌素的作用原理是什麼?
肉毒桿菌素可以使過度收所的小肌肉放鬆,消除皺紋,當這些肌肉放鬆後,皮膚不會一再活動他們而又形成表情皺紋,所以漸漸地,減少肌肉過度運動,這些紋路也漸漸平滑,並預防其他新紋路形成。
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後,什麼時候看得到效果?能維持多久?
醫師將注射適當劑量於皺紋部位,一般在三天後可見初步效果,有時後要到一周才更明顯 除皺維持時間效果依個人體質會有所不同,約持續3至6個月。
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會產生副作用嗎?什麼人不可以接受治療?
注射常見之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的浮腫及瘀血,有時可能會有眼皮下垂、眉毛下垂及頭痛等現象,這些副作用皆是短暫性。重症肌無力患者、懷孕或哺乳婦女不可接受治療。
接受肉毒桿菌素治療後,請問需注意哪些事情?
注射後4小時內,避免臉部按摩、睡覺及頭部前傾及運動。 注射後2至4周內須回診檢查;若有任何不適則應立即就醫。
參考資料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1007/%E8%82%89%E6%AF%92%E6%A1%BF%E8%8F%8C%E7%B4%A0QA

破除網路迷思【肉毒桿菌篇】

聚焦音波減脂 台北打肉毒除皺 台北肉毒除皺

破除網路迷思【肉毒桿菌篇】

除皺、瘦臉、拔蘿蔔……,肉毒桿菌素在醫美治療領域中早已是相當普遍的美容聖品,甚至是全球最大宗的微整項目,但網路上還是流傳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究竟哪些是正確的、哪些又是謠言呢?《醫美時尚》特地蒐集網友們最常會提出的問題,邀請名醫在此一一為讀者解答!

Q.聽說肉毒桿菌是一種神經毒,打抬頭紋有可能會失明?究竟安不安全?

一般說打肉毒,事實上是打「肉毒桿菌素」,又稱「肉毒素」,肉毒素的確有神經毒性,不過在醫學美容上的應用是屬於微量且大幅稀釋過,所以非常安全。

肉毒桿菌素是種阻斷神經傳導的物質,是藉由阻斷神經肌肉間的聯繫,達到放鬆肌肉、進而消除皺紋的目的,至於國外曾經有案例因施打肉毒桿菌消除抬頭紋造成失明的案例,應該是打到兩條主要的血管,不過在國內臨床上尚未聽到有施打肉毒導致失明的案例,最多是暫時影響了眼睛的功能,過一陣子就會自行回復。

原則上,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的部位不要太靠近眼睛眉毛,最好在眉毛以上一個指符的寬度,大約是三公分,只要施打的位置、量及深淺拿捏得當,其實不太會有這樣的情況產生。

Q.聽說打完肉毒桿菌後不能躺平?

這樣的說法僅針對於臉部的肉毒桿菌素注射。一般來說,醫生都會建議民眾在施打完肉毒桿菌素後大約四小時不要平躺不要按摩,最好連洗頭都不要,主要是讓施打下去的肉毒固定在施打的位置,以免肉毒素擴散,或是按摩到施打的部位,導致效果不如預期。

之所以小腿打肉毒不需要有這樣的限制,是因為小腿的肌肉量較大,較能固定住肉毒桿菌素,只要不過份劇烈運動,肉毒桿菌素的擴散都是在能夠容忍的範圍。

Q.聽說肉毒桿菌治療太常做就沒效了?這是真的嗎?

之前確實有民眾在注射肉毒桿菌一段時間後發現,施打的效果不如從前,維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因此發現早期幾個大廠牌肉毒具有抗藥性,在施打一段時間後期效逐漸下降。之所以會有抗藥性的產生,是因為有蛋白質載體包覆住未純化的肉毒桿菌素,注射久了民眾會對蛋白質外衣產生抗體與抗藥性,導致效果逐漸遞減,甚至最後完全失效。

不過目前已有新型的肉毒桿菌素出現,這個由德國製造的新型肉毒桿菌素,由於已經經過純化,因此不需要蛋白質載體包覆,注射後不會使人體產生抗體,也就沒有所謂的抗藥性;此外,由於純化後分子變小,因此施打後可以更快見效。因此若是怕有抗藥性的民眾,不妨選擇這種較新技術的肉毒桿菌素,或者是降兩種肉毒桿菌素交替使用,降低抗藥性出現的風險。

Q.聽說打肉毒桿菌,會讓肌肉變成肥肉?真的嗎?

之所以有這樣的疑慮出現,是因為有加拿大研究人員在《生物力學期刊》(Journal of Biomechanics)上發表研究成果,指稱肉毒桿菌素恐會使肌肉組織嚴重流失,變成脂肪。

不過這樣的研究方法,由於是動物實驗,加上是在短時間內密集施打肉毒桿菌素,實驗對象為20隻兔子,使用數十倍高於一般美容治療的肉毒桿菌素劑量,且六周就施打一次,因此結論是否成立,其實還有待商榷。

在醫美上使用的肉毒桿菌素,一般主要使用於臉部除皺及拉提治療,或是施打大一些的劑量消除蘿蔔腿治療,但都不會有醫師注射像這個研究中所使用的高劑量來做治療,也從沒看過肉毒在人體上把肌肉變脂肪的個案,加上肉毒桿菌素其實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不長,因此肉毒桿菌素在美容治療是相當安全的。

夏爾美學

參考資料

http://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32176/%E7%A0%B4%E9%99%A4%E7%B6%B2%E8%B7%AF%E8%BF%B7%E6%80%9D%E3%80%90%E8%82%89%E6%AF%92%E6%A1%BF%E8%8F%8C%E7%AF%87%E3%80%91

http://healthhy.com.tw/

拖延病情恐讓行走困難 風濕性關節炎別當成痛風

醫師提醒,關節紅腫、熱痛超過1到2個月,應到風濕免疫專科求診。聯合報系資料照
醫師提醒,關節紅腫、熱痛超過1到2個月,應到風濕免疫專科求診。聯合報系資料照

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台中中醫

據統計,全台有1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醫師指出,RA好發於20到40歲,更曾有過2歲就發病的小病童,提醒民眾,當不只一處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症狀,持續好幾個月,千萬別跟短時間、疼痛來去如風的痛風搞混,盡早掌握6個月治療黃金期,避免關節變形。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今日發表調查,在RA病友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中,近8成表示有「行」動困擾,有踝關節疼痛、腳底長雞眼、壓瘡等困擾使得行走困難。為提高病友生活品質,同步發布「RA好口福-口說幸福生活百科」,募集126位資深病友分享,專訪權威醫師、營養師、復健師等建議,匯集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類生活祕笈,幫助更多病友。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高醫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說,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會導致手、腳關節破壞變形及全身性病變;歐美研究指出,高達9成RA病友都有足部問題,5成病友確診後3年內會出現,主因為底蹠骨因長期受擠壓、摩擦,導致脂肪墊變厚,易引起疼痛感及雞眼症狀、拇趾外翻、爪狀趾等足部問題。

曾收治年紀最小的病童,蔡文展說,患者2歲就發病,因關節疼痛哭鬧不停,檢查身體多處關節紅腫,但兒童罹病卻與成人不同,有些孩童治療後會好轉,偶爾出現發燒;反觀成人一旦發病將持續惡化,當侵犯到骨頭、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長達1到2個月,持續發炎可先至風濕免疫專科求診。

蔡文展說,病人因自體免疫系統失調,出現發炎反應後,關節便會紅腫、熱痛,當延遲治療,會再侵蝕骨頭和關節、韌帶,造成骨頭變形,病程演進時間雖因人而異,但有時進展快速僅需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隨著醫學進步,蔡文展強調,目前中重度RA病友可使用傳統口服藥物、生物製劑,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可選擇,只要積極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疾病、緩解疼痛,飲食盡量採取地中海式飲食,研究顯示橄欖油等含不飽和脂肪酸能抑制發炎,但卻不建議進補,增強免疫反應加劇發炎。

「RA好口福-口說幸福生活百科」小祕笈

食:地中海飲食有助抗發炎、避免易引起發炎反應的食物,如苜蓿芽、油炸食物等、多吃青菜,每餐至少一盤;多吃魚,不僅富含omega-3脂肪酸也是良好蛋白質來源。

衣:善用拉鍊、魔鬼粘 ,穿脫方便、洋蔥穿衣法不著涼、善用護膝、護肘保護關節。

住:居家環境溫暖不潮濕、依自已生活習慣,在需要施力處(如馬桶旁、床邊)裝設扶手、浴室、廚注意地面防滑、扭轉式門把、水龍頭改成手推或按壓式。

行、建議到學校、公園多走幾圈,做柔軟操,增加關節活動度及肌力的維持,避免萎縮;睡覺時要平躺膝蓋別彎曲,讓膝關節伸展;鞋子選擇魔鬼粘款式,方便穿脫;使用助行器,讓行動更安全。

育:正確使用藥物、罹患RA先別慌,網路發達建議先搜尋資訊,列出問題,回診時和醫師討論。

樂:休閒活動量力而為、出國前請醫師開立備用藥,保持藥品完整包裝;搭長途飛機適時轉轉腳踝、抬抬小腿,促進血液循環;找對旅伴快樂出門,主動說明自已的情況。

杏儒中醫

參考資料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49741

http://healthhy.com.tw/

慈濟葉家舟主任 證實中醫可降中風率

台中中醫.中醫.骨髓炎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研究中醫有效降低眩暈病人發生中風機會有成,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民族藥理學《Journal of Ethnophmarcology》的刊登。

葉家舟從1998年到2007年間,自健保資料庫,找出11萬2458名周邊型眩暈因而住院的病患,其中有5330例(47.31%)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藥的治療,經15年追蹤,比較兩組中風比例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也就是1/4的有中風的風險,而有中醫介入治療的眩者患者可降為13.10%(減少一半的中風機會),尤其是服用中藥的天數超過180天者,中風的機率明顯下降。

葉家舟表示,眩暈發作時,除了要忍受天旋地轉的痛苦,未來還會增加中風機會。以全國健保資料庫進行分析,針對周邊型眩暈而住院的病患,探討眩暈患者有接受中醫治療及未接受中醫治療,經過15年的長期追蹤,發現未接受中醫治療的眩暈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25.71%,這項研究已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民族藥理學《Journal of Ethnophmarcology》的刊登。

葉家舟指出,中醫由病人發病症狀、體質進行病人的病證分類(辨證論治)來提高療效,主要將病患分為「虛」、「實」兩類,在臨床上以虛者居多,如氣血虧虛,肝腎陰虛所引起的眩暈屬於虛證,多見於慢性貧血、慢性肝炎、耳源性眩暈等。

葉家舟說,每一位患者所接受的治療皆有用藥上的差異,本研究眩暈患者所使用的中藥分析中,使用單一固定中藥方子(天麻鈎藤飲、苓桂朮甘湯)或單味中藥(如丹參、天麻、葛根及白朮),雖可降低部分中風機率,但都不及整體資料庫的成效好,所以研究結果證實,使用中藥治療眩暈來預防中風,要依患者的病症及體質開立處方可達到最好的成效。

葉家舟指出,眩暈好發在38至72歲,台灣每年約有70萬人次的病人因眩暈到醫院求診,若是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患,可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未來發生中風的機會。

葉家舟提醒病患切勿聽信偏方,如有長期眩暈的問題,應該找醫師做檢查及治療,服用中藥最好找中醫師依個人症狀及體質處方較好;平時也可按壓穴位來進行保健,包括風池、神門、內關、合谷、足三里、 太衝等穴位,經常按摩穴位,也可幫助症狀的改善。

杏儒中醫

參考資料

http://www.nownews.com/n/2017/05/31/2544700

http://healthh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