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當「牙套人」了 矯正前必知的眉角!

台北牙醫哪間好.台北牙齒美白費用.台北牙齒美白貼片

常聽人家說「我覺得我的牙齒看起來很整齊啊!為什麼要戴牙套?」這句話山東本人掛在嘴上20幾年,也想盡各種理由逃避:要拍畢業照了不想戴牙套、高三念書很辛苦懶得戴牙套…等等,直到開始工作後愛打扮,拍照時很討厭拍側臉,才開始願意正視自己的小歪牙。開始做牙齒矯正的前後,山東也做了很多功課,在此分享一些矯正前大家常見的問題,幫助大家更快速的了解自己的矯正需求。

1. 慎選自己的矯正醫生

許多人下定決心後,便會開始爬文請廣大的網友群推薦,或者是跟風網紅們的牙套日記,看哪幾家比較有知名度;這裡先和大家提醒,不是每個牙醫都可以幫忙做牙齒矯正,近年來越來越多專門「牙齒矯正」的診所林立,除了自己常看的家庭牙科外,也可以參考看看專門矯正的診所。

→選擇一家你交通方便(離家近):因為戴矯正器後的問題太多了,矯正器掉了、軟蠟沒了(相信我你初期根本就撐不到下次回診再拿軟蠟,刮得你恨不得拿熱熔膠條代替)等等,選擇你最近最方便的地點才可以解決許多突發問題。

→耐心的牙醫:有些知名的矯正牙醫病患很多,但常常像花蝴蝶一樣跑來跑去,就診時間忙匆匆,就算你有什麼問題可能都來不及問,或是你是本身很害怕看牙醫的人,親和的醫生能夠讓你緩和許多緊張感(我打骨釘的時候,醫生和一群牙助都在旁邊安慰我QQ)

→可接受的價錢:每個人的矯正狀況不同,使用的矯正器、矯正方式都會影響矯正價格,甚至許多診所在初診諮詢時就會收費3000-5000元不等(包含做齒模、全口X光、骨骼分析等)若之後確定在該診所做矯正,基本上金額都會在總費用扣除,有些牙醫可以接受分期付款(繳X元頭期款,之後每次回診繳X千元)在諮詢時可以跟牙醫好好討論。

2. 戴牙套不會瘦,但整齊的牙齒可以修正臉型

也許剛開始戴牙套的適應期,或調線完的那幾天會讓你痠軟的吃不下東西,但撇除這些過渡期外都是可以正常飲食的,只是有些食物會很不方便(延伸:10種牙套人必須含淚拒絕的食物),但只要小心咀嚼幾乎沒有什麼忌口的東西,你還是和平常一樣會吃個不停(淚)。但牙齒矯正完後,確實能修正臉型,原本過去暴牙形成的猩猩嘴,能夠回到正確的位置、下巴也出來後甚至會讓人有種「鼻子變挺」的視覺感。

3. 選擇適合你的矯正器(牙套)

依照每個人的需求,選擇適合你的矯正器,常見的有…

1. 傳統金屬矯正器:最常見,價格也最便宜,每顆矯正器需要套橡皮圈去固定金屬線,常看到人牙套有不同顏色的橡皮筋多半就是用這種~缺點是橡皮筋容易染色,吃完咖哩白色變黃色。

2. 戴蒙矯正器(金屬/陶瓷):每顆矯正器像小開關一樣可以直接扣合,所以不須橡皮筋,清潔相對輕鬆,(傳說矯正時間會比傳統型來的快些?但也無從比較起啦),也有出陶瓷款,就是矯正器的顏色是白色,遠看時不易發現呢,許多空姐朋友會選擇陶瓷款,缺點是陶瓷材質容易損壞,太粗魯咀嚼硬物時容易斷裂,矯正時間也會較金屬慢半年以上?

3. 舌側矯正器:沒錯就是做在舌側,從外觀完全看不出來,缺點是講話會大舌頭,也會被矯正器刮的不要不要的(但只要戴牙套都會被刮啦~)不太好清潔,也算是項新的技術,建議去找做舌側的牙醫專家,價格當然偏貴!

4. 隱適美:套上一個透明的齒模,每兩週去換一個直到牙齒慢慢排列整齊為止,吃飯時還可以拿下來非常方便,適合預算超足夠(至少20萬起跳)、不須拔牙牙齒也沒有很亂的人。

4. 我下定決心要戴牙套了,我會經歷什麼流程?

建議大家可以多諮詢幾家牙醫,比較一下價錢跟矯正的方式,我之前第一家諮詢時醫生就說戴牙套起手式就是先拔對稱的四顆小臼齒,這樣才有更多的空間做排列,嚇死我也~因為許多人矯正到後期都在等待「關縫」,我也希望能少拔就少拔,諮詢第二家時就表示只要拔2顆智齒即可,透過骨釘鈀牙齒全部往內收,我立刻下單第二家XD

之後就是開始拔牙→上矯正器→無限次的換線和痠軟感→打骨釘(看個人矯正狀況,不一定人人要打)→無限次的換線和痠軟感→牙齒越來越整齊→拆骨釘拆矯正器→Get一口美齒→勤戴維持器保持整齊度。

延伸閱讀》5件戴牙套才懂得血淚史 「痛並愉悅著」是最好的安慰

5. 過來人的經驗傳授

趁早戴吧!不要像山東都進職場了才開始戴牙套,能越早變美就別錯過啊~

別因為戴牙套就不好意思露齒笑,其實習慣牙套後它不過就是你身上的一部分,只要做好清潔還是能夠笑口常開!

你會開始亂買潔牙用品,牙間刷是你清潔的好朋友!

別忘了戴牙套的都是潛力股啊!為了一口明亮皓齒一起加油吧!

——————————————————————————————

*本文純屬經驗分享,矯正療程因人而異,請洽詢牙醫診所的專業意見*

作者:山東小妞(社群中心牙套小編)

矯正器:戴蒙(自鎖型)金屬款

療程:拔2顆智齒(現智齒數0),4根骨釘

矯正費用:1X w

預計矯正時間:1年半~2年

 

新現代牙醫

參考資料

http://health.ettoday.net/news/849467

http://healthh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