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流感時 這5種香草最有助免疫力其中一種是紫錐花

紫錐花保健                                 紫錐花功效                              紫錐花膠囊

談到免疫力,大家都有很多小撇步來增強免疫力。其實免疫力,簡單的說就是抵抗力,你一定觀察過,辦公室或學校有些人每次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就會中標,而且好戲拖棚,搞個一週甚至一個月,但有些人就安然無恙,頂多有些不舒服像喉嚨痛、鼻塞、流鼻水,二、三天就痊癒,這就是免疫力好壞的差別。

根據統計,成年人一年約感冒二至四次,如果每年感冒次數超過二至四次,每次流感來襲,就病懨懨,且易有併發症像肺炎、支氣管炎、敗血症,表示免疫力真的比一般人不堪一擊。

在藥草學上,這五個食材或藥草最有助免疫力。

一、大蒜:

大蒜能夠強化免疫力,對抗病毒及細菌感染,不過光服用大蒜要達到這個效果,一次至少要使用一大球的大蒜,壓碎大蒜球,混合一小匙蜂蜜吞服,一天使用一至二次。素食者不吃大蒜,可以用下列的其他方式。

二、紫錐花:

許多研究發現在感冒初期時,如喉嚨開始癢、輕微鼻塞時就開始使用紫錐花,如果已經發燒多日才開始使用,單用紫錐花就效果有限,還需合併其他香草;紫錐花有助預防感冒及流感,過往少數研究認為自體免疫疾病或愛滋病不能使用紫錐花,但近來有研究打破這個理論,只要使用十天休息四天就能使用,或者使用二週休息一週,同時並有研究顯示紫錐花有助減少敗血症的發生及死亡率。

最好使用三年以上根與花葉製成花草精(Tincture)效果最好(花草精法,請見《香草療癒魔法書》),每次使用一滴管的花草精,一天四次。我很推薦癌症病人在化療期間時使用紫錐花與北美榆木、藥蜀葵、甘草混合花草精,減少感染及加速破皮的黏膜癒合,皮膚有難好的褥瘡時,也可以將紫錐花花草精直接滴在局部。

三、接骨木花:

接骨木花純露外用時能夠減少細紋及毛孔,所以接骨木花的花語是維納斯女神,它最好在感冒症狀剛發生前二天使用,它會在呼吸道黏膜形成一層保護,阻擋細菌、病毒繼續入侵身體,我常將接骨木花及果實製成糖漿,度過整個冬季,因為味道甜甜,孩子都很喜歡,如果發燒時了,接骨木花可與歐蓍草、香蜂草以比例2:2:1混合,取七至十公克沖成一杯250ml香草茶,有助退燒及免疫力增強,一天三至四杯,每一小時半杯。

註: 若口腔疱疹或帶狀疱疹者以香蜂草為優先,一般感冒可用綠薄荷、胡椒薄荷替代。

四、薑:

有助感冒發燒時的酸痛,幫助抒通身體的阻塞感,咳嗽時可以用一大匙的薑與一杯水煮十分鐘,再加入檸檬汁及蜂蜜,熱熱喝,一天喝四杯,一歲以下的嬰兒不能用蜂蜜,可以用接骨木花糖漿(一般糖漿會用蜂蜜,但一歲以下幼兒製作時以楓糖替代)。

五、鼠尾草:

鼠尾草功能很多,專欄其他文章曾提到鼠尾草有助記憶力及認知力,同時它能夠抗菌及有助排痰,特別是用於鼻水不斷及呼吸道不順像鼻塞時,一次使用五至七公克泡成一杯開水,一天飲用三至四杯,或者使用5-10ml純露加入一杯開水中飲用,一天最多30ml純露用量。

一般來說,老人及幼兒的免疫系統最脆弱,小寶寶在六個月前,有來自母親給予的抗體,很少會有感冒生病的情形,但六個月後,常會開始感冒,甚至發燒,有時阿公、阿媽還會誤解以為媳婦沒有照顧好孫子,「怎麼孩子剛出生時好好的,愈養大,愈容易生病」。

這真是誤會一場,孩子在年幼時免疫系統仍在發育,還未建全,有些孩子甚至在周歲時,每個月都會感冒,感冒最常發生的年齡是一至二歲間,六個月前寶寶因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之後這個保護傘功能逐漸下降,這是正常現象,不是媽媽照顧不周的問題,也不是寶寶體質特別差,而是免疫系統還未建全,所以醫界才會鼓勵餵母乳,因為母乳有很多的免疫球蛋白。

事實上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過度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在老鼠的動物實驗中有發現,使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目的在加強我們對於疾病的抵抗力;有時癌症病患因為免疫功能過低,體內已經感染嚴重,有敗血症,但仍沒有發燒,直到休克送醫才發現白血球不到四千單位(正常人在7000-10000單位)。

兒科醫學會甚至建議小孩最好38.5度才退燒,因為適度的發燒有助免疫力的建全,而且不可輕易使用成藥來為小孩退燒,如果孩子仍然活潑亂跳,沒有下列這些症狀如嗜睡、活動力不好、胃口不好,哭沒有眼淚,整天下來,孩子都沒有吃東西,尿布是乾的,其實未必需要退燒,曾有家長心急,不僅用口服退燒藥,還加上栓劑為孩子退燒,結果藥量過重,孩子因體溫調節中樞應接不暇,孩子手腳冰冷、發抖。

所以在歐美很多家庭會準備一些花草製品,因應孩子突然的生理不適,不會輕易使用退燒藥及抗生素,同時已有很多期刊及國外醫學機構已在醫院同步使用香草及芳療於病人上,稱為整合療法。

 

goholimall

參考資料:http://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1968

http://www.healthhy.com.tw/?p=3589